【《梁家河》观后感2篇】初心梁家河篇观后感

  《梁家河》 观后感900字

  "我其实和习总书记有着一样的最初工作经历,只不过他在最基层的梁家河村,我在最基层的万寿路社区。"这是我自己在读完《梁家河》之后在研修班"青春小讲堂"上的分享,虽然有点不知"天高地厚"的攀比,但基层的工作经历加上跟习总书记相同地域环境的成长经历,让我在读《梁家河》的时候,为书里面贴近生活的朴实描写和浓厚的陕北乡土气息深深感动。书的第二部分"窑洞里长满了故事",生动讲述了习总书记带领带领村民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等发展生产的为民情怀以及刻苦学习、不忘修身的励志故事,情随境转、魂随心至,循着文字刻画的轨迹,让我更真切地触摸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那份艰辛中砥砺为民的情怀。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梁家河》封面上的这句话,是书的灵魂和闪光点。从1969年初到梁家河村至1975年1月离开,15岁的习近平是"年龄最小、插队时间最长、去的地方最苦"的知青。七年青春、七年磨炼、七年奉献、七年贴近黄土地、七年扎根梁家河,梁家河的一草一木和人们的记忆都印上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与群众一块吃、一块住、一块干、一块苦"的烙印。而在这里,他完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资本论》《中国古代思想史》《华盖集》《史记选注》等治国理政知识的储备,并在与群众工作的结合中,"蒸发掉水分,得到真正的知识。"回望梁家河,正如其自己所述:"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

  掩卷遐思,感悟《梁家河》,作为央企青年,我们要用砥砺为民的"黄土情结"锤炼我们不忘初心的"海外情结",坚定信念、志存高远,做一个时代浪潮中搏击前进的"好后生";要用与最底层的中国农民同甘苦共患难、荣辱与共的"为民情怀"铸造"树高千尺不忘根、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奉献精神,博学求知、埋头苦干,做一个改革大势中勇挑重担的好青年。新时代新征程,作为新时代青年,让我们从梁家河汲取力量,赓续复兴民族梦想的精神,用青春和实干书写当代青年牢记使命、永远向前的新篇章!

  《梁家河》观后感600字

  1月30日,人民日报大篇幅登载了记者孔祥武采写的《梁家河村民说今昔》一文。文章以延安梁家河村的今昔对比折射出改革开发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同时借梁家河村旅游公司的发展壮大提出关于乡村振兴的探索。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又一次新的征程,是站在当前历史新时代作出的新战略,为近6亿中国农村人口擘画了宏伟而美好的蓝图。

  笔者认为,乡村振兴是全方位、全领域、全系统振兴。涉及社会治理、产业发展、文化保护与传承、生态保护、乡村建设,到政治建设、党组织建设等领域。不能单从某一个角度考虑。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的发展、社会的繁荣、人居环境的美丽、文化的复兴、人气的集聚、以及政治组织的建设、正确的政治方向等,只有这些方面都得到发展,乡村才能变得有活力、有人气,才能真正振兴。当前我们与发达国家最大的差距不在城市,而是在乡村,乡村还是发展中的最大短板,存在着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生活条件落后等现象。今天,我国城市和乡村的差距在扩大,城镇化要不断吸纳和解决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城,农村怎么办?城镇化已经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如何跟上这个节拍?可以预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村镇化与城镇化实现同步,农业现代化赶上工业现代化步伐,必将极大地改变传统农业、乡土农村的面貌,真正让农村成为吸引城里人的地方,让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让农业成为和工业一样强大的产业。所以,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不仅让"三农"看到美好明天,更将为国家现代化带来深远影响。

推荐访问:《梁家河》观后感2篇 梁家河篇观后感党员 大学生梁家河篇观后感